澳大利亚和德国地方财政对联邦政府的依赖程度都不超过25%。
但是,也应该看到这一战略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包括在全球带来了很多的贸易摩擦。2010年12月开始,外资企业在中国的超国民待遇正式终结。
一说中国崛起,人们会感觉怎么这么多矛盾,不是没有理由。进入 隆国强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开放战略 。当然,未来的开放战略中,还有人民币的区域化、金融的开放等内容。中国抓住了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尤其从东亚地区快速推进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产业跨国转移这样一个机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世界工厂。中国一些原有的比较优势在弱化,但是也有很多新的优势在提升,一是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二是中国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基础设施。
这种不平衡难以为继,必须进行调整。在这个新的目标下,我们要做的事情,有继承,也有很多新领域。全球需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发达国家私营部门的需求恢复慢于政府刺激的投资需求,消费过度和投资不足的矛盾正在调整,发展中国家仍在努力稳住外需,同时积极扩大内需。
二是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明显。新能源、节能减排等低碳技术和行业成为跨境投资新热点。四是国际市场震荡频繁,会迅速波及大多数经济体的内部市场。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外部对中国市场的依存度上升,有利于我国挖掘巨大内需潜力,充分发挥市场规模大、劳动力充裕等生产要素组合方面的比较优势。
多国集团发生重组,发展中国家广泛参与的多国集团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会越来越大。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机构损失还未完全核销和暴露。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将会继续上升。许多国家的金融资产存在较大风险敞口,主权债务危机有可能向这些国家蔓延。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有利于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扩大我国在全球和区域内配置资源的回旋余地,并与合作各方形成共赢格局。这将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多区域内的自由流动,从而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活力。
未来5年,我国将面临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许多新变化和新机遇,风险挑战也将十分复杂,十二五前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会比较明显。现代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突飞猛进,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电网、智慧地球等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方兴未艾。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分析,在经济危机中,企业投资和经营的国际化进程仍在持续。一是国际金融危机还未结束,新的金融风险还在累积。
(二)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转型。全球治理结构将深刻调整,与多极化趋势相互促进。
我们要紧紧抓住世界经济变局中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积极防范风险,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动力。一、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一)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
面对深刻的世界经济变局和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我们应当继续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有效化解各类矛盾。除技术变革之外,还有产业转移和贸易自由化等重要的因素在推动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对外贸易和投资都将保持强劲势头,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会加大。美元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格局和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存在矛盾,一国主权货币政策影响甚至决定其他主权货币命运,美元贬值将直接损害各国美元资产的安全,国际货币体系的这种内在缺陷仍可能引发世界经济动荡。据世贸组织预计,到2010年底,全球范围的自由贸易协定将达到400个。主要发达国家复苏放慢迹象增多,拖累世界经济复苏前景。
(二)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一)世界经济复苏曲折坎坷,可能进入中低速增长期。
世界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必须在和平、发展、合作的世界大趋势中谋划科学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为应对并跨越金融危机,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出扩大出口和振兴本国制造业的政策,力图引领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制造业升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中将争取到更多的投票权和话语权。
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贸规则对我国的压力日益增大,所谓的中国责任论、傲慢论和威胁论也会花样不断翻新。十二五期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孕育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三)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随着世界经济和金融状况改善,全球投资今年上半年已重新进入上升区间,预计今后两年会继续小幅回升。
不断增强防范各种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三)主动适应国际环境变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面对世界经济深刻调整和增长模式转型,要以更大力度推动关键领域的改革创新,构建高效有序、更加开放、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而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世界力量对比将继续发生变化。
发达国家遭金融危机重创,加上人口老龄化负担沉重,未来经济增长并不乐观。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以信息技术和新能源革命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面分析了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复苏较快,但是通胀压力较大,经济结构矛盾突出,抵御外部冲击能力较弱,经济复苏可能发生波折,进而减弱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有利于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扩大我国在全球和区域内配置资源的回旋余地,并与合作各方形成共赢格局。尽管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好于预期,但是美国、日本、欧盟等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信心恢复迟缓,房地产市场和私营经济尚未全面启动,库存调整放慢。
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受到发展阶段和技术水平制约,对传统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更大,面临的环境代价、能源价格上涨和西方舆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将会继续上升。
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贸规则对我国的压力日益增大,所谓的中国责任论、傲慢论和威胁论也会花样不断翻新。围绕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各国共同应对的共识程度在提高,但在责任义务界定、发展权益维护、转型路径选择、技术资金援助等方面,还会存在长期争议。
后危机时期新技术、新市场将形成新的海外投资热点。(三)主动适应国际环境变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